港高教拥“三高”优势 把握机遇再创高峰
图:2024十大校长论坛昨日举行,探讨如何发展国际专上教育枢纽。\港闻报记者麦润田摄
高等教育是香港的“金字招牌”,因应当前香港正致力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,灼见名家传媒昨日举行2024十大校长论坛,邀请10位本港及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校区的大学校长分享当中的机遇及挑战。
各校长先后表示,香港拥有“背靠祖国,联通世界”、国际化氛围环境、尖端人才和科研成就,以及国家和特区政府持续大力支持等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,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,应把握机遇及运用好优势,确保在全球的竞争实力。\港闻文汇全媒体记者 陈炜琛、钟健文、姬文风
这次论坛以“香港如何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”为题,由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任主礼嘉宾并致辞。10位演讲嘉宾包括香港大学校长张翔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、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校长倪明选、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、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执行校长鲁春、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、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、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、香港都会大学校长林群声及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。当中段崇智、倪明选、卫炳江和秦泗钊以录像发言。
香港大学校长张翔教授表示,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具有较大优势,香港的国际化走在世界前列,金融联通世界和内地,五所学校跻身泰晤士前百名,高等教育氛围浓厚。张翔指出,能够做到“卓越”非常重要,大学要有大师级教授,学生要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,而香港非常有潜力,并拥有独特优势,例如香港背靠大湾区具有天然地缘优势,但怎样将香港独特优势发挥出最大的效果,“这是我们大家做教育的人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。”
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提出香港高等教育界拥有“三高”优势,“高国际排名、高质素人才、高度国际化”,他认为,“香港具备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一切条件,只要把握目前的成就和机遇,我们就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担任起‘国际桥梁’的角色,确保香港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,再创新高。”他又指出,香港各大学不仅重视学术研究,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技术转移,随着特区政府将非本地生比例限额提升至40%,有望吸引更多外地学生来港进修,将有助香港达到成为全球教育及创新科技枢纽的目标。
用好湾区高端科研设备
香港城市大学(东莞)执行校长鲁春表示,大湾区发展是香港成为国际枢纽的巨大后盾。他指出,做到“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”才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,即资源配置高和相关政策的双重保障。他以港城大(东莞)所在的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,“华为小镇都在那边,离我们很近,还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,以及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,离我们学校大概只是数分钟距离。”他强调,这些设施并非紧靠大学就能够独力建立和维护,必须依靠国家资金支持,而这些科学装置,可帮助香港吸引很多国际化人才,到来从事科研、交流和教学工作。
香港在发展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道路上,有机遇也有挑战。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校长倪明选认为,人口老化加剧、生育水平走低、青壮年劳动力流失、可供住宿空间少等是香港面临的最大问题,同时高昂的生活成本、对非本地学生的兼职限制等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学子的选择,建议香港应该深化教育改革,强化与内地高等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合作,为年轻人创造更优质的学习环境。
觅地建宿舍 设贷款制度
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表示,香港吸引高校人才最大的问题是住宿空间极其有限,滕锦光表达希望政府可以拨出更多土地,他计划近期筹备开设医学院以吸引更多人才,但具体进程仍在商讨中。另外,滕锦光提出设立贷款制度吸引海外学生来港。他透露已经初步设立了与政府及立法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法等计划,“这些人毕业后在港工作,有些领域香港是有大量工作岗位的,他们可花五年或十年还款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