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底进口水果造假产业链 假标签泛滥成灾

近日,央视记者走访部分水果市场,揭露了假冒进口水果的现象。包装盒上印满日文的秋月梨其实来自山东;南非橘子替换标签后立刻“变身”澳柑;国产葡萄披上“洋外衣”,价格从6元一斤暴涨到66元。所谓的“进口水果标签”甚至可以从网上直接购买,每张贴纸只需两三分钱。

起底进口水果造假产业链

在水果市场上,打着“进口”旗号的高级水果以品质保证、特殊风味和稀缺性吸引消费者。然而,很多消费者可能想不到,花高价买来的进口水果可能是披着“洋外衣”的国产水果,这种现象在市场上并不罕见。

起底进口水果造假产业链 假标签泛滥成灾

据央视记者调查,所谓进口葡萄的包装盒上缺少产地、包装厂名及代码等信息,深入调查后发现,假冒进口水果卖高价的行为普遍存在。商家冒充进口水果主要是为了攫取利润,因为“进口”二字在不少消费者心中意味着高品质和高档次。商家通过欺骗手段迎合这一心理,赚取高额利润,这不仅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背叛,也是对法律法规的挑衅,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。

起底进口水果造假产业链 假标签泛滥成灾

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不法商家的造假成本极低,只需花费区区两三分钱购买一张虚假的进口水果标签,就能轻易伪造国产水果的身份。这种低劣的行骗手段在批发端和零售端普遍存在,成为行业内的“公开秘密”。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不仅暴露了商家诚信缺失,也凸显出市场监管的严重漏洞。

起底进口水果造假产业链 假标签泛滥成灾

警方查办的相关案件显示,这条造假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约束,但关卡层层失守,法规形同虚设。印刷企业没有验证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就大量印制虚假标签,水果商家明知假冒品牌是违法行为,依然购买这些标签,将国产水果打扮成进口水果,溢价50%至300%对外销售。这种对利润的过分追逐让这些人丧失了道德操守,逾越了法律底线,最终必将受到法律严惩。

虽然“假进口”水果不一定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,但其侵犯消费者权益、扰乱市场价格秩序以及埋下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。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更加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,加大对水果市场的巡查力度和频次,依法严厉处罚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。同时,加强消费者教育,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和维权意识,共同营造一个公平、透明、诚信的市场环境。

从源头治理假冒进口水果问题也很重要。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,确保其质量安全。同时,要提升国产水果的品牌建设,提高其市场竞争力,让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时更注重品质而非出身,从而让不法商家失去造假的动机和土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