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CG高管:中国汽车出海需精细化运营,应对欧盟关税挑战

在经历了一年的详尽调查与谈判后,欧盟委员会最近决定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,这无疑为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扩张的道路上增添了变数。根据官方文件,包括上汽、吉利、比亚迪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面临17%至35.3%不等的额外关税,而欧盟对进口汽车的基础关税已设定在10%。

BCG高管:中国汽车出海需精细化运营

汽车行业分析显示,中国电动汽车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,生产成本较欧洲同行低35%,理论上足以抵消新增关税压力,但这也压缩了中国电动车在海外的价格竞争优势。欧盟从七月起实施的临时关税措施立竿见影,当月中国产电动汽车在欧洲销量骤降47%。有研究预测,若欧盟加征20%关税,中国对欧电动汽车出口将减少约四分之一,涉及金额近40亿美元。

在这一政策变动前夕,波士顿咨询公司(BCG)的汽车业务中国区负责人谢天接受了采访。他指出,欧盟的关税举措不仅冲击中国汽车企业,还可能延缓欧洲自身的电动化进程。欧洲汽车制造商长期沉浸于燃油车的高利润模式,市场饱和状态下,每售出一台电动车就意味着失去一台燃油车的销售额,这种格局限制了它们向电动化转型的动力,同时也让消费者对性价比不高的本土电动车望而却步。

中国车企的加入如同一条“鲶鱼”,以价廉质优的车型激发了市场竞争,促使欧洲企业考虑短期内牺牲利润,加速电动化进程。然而,高额关税不仅限制了消费者选购中国车辆,也减弱了欧洲企业投资本土电动化产业链的积极性。

谢天认为,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本就不易,现下正是从粗放型出口向精细化运营转变的关键时刻。BCG的研究揭示,欧洲消费者重视性价比,他们的考量涵盖了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,如维修保养、使用成本、融资租赁费用及二手车残值,这些都需要当地合作伙伴的有力支持。

同时,与在中国长大的年轻消费者相比,欧洲消费者对智能化产品的敏感度较低,加之欧洲智能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,限制了中国智能电动车的优势展现。因此,中国车企不能仅依赖价格和智能化优势,还需构建适应本地市场并能执行总部战略的组织结构,吸引国际人才,强化品牌建设,并与当地伙伴共建生态系统。

自2021年起,中国汽车出口量激增,借助海外市场因疫情和芯片短缺导致的供应紧张,中国汽车企业迅速扩大了出口量,到2023年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,年出口量超过520万辆。谢天表示,尽管欧盟的关税政策为中国汽车出海设置了障碍,但这不会阻止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决心,预计在未来3-5年内,全球化的中国汽车品牌将会崭露头角。这一进程不仅关乎规模和利润,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展示自身实力,将最优产品推向全球汽车工业最前沿的决心体现。